您的位置: 首页 >宣传教育>廉政文化

透视政绩观
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廉政 发布时间:2004/11/10 点击数:
分享到:
 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:“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包括正确看待政绩、科学衡量政绩。”

   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出:“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,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。”

    政绩观的正确与否,关乎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亿万群众的人心向背。作为各级领导干部,既要防止墨守成规、不思进取、甘守摊子的“不作为”,又要避免不顾民力、竭泽而渔、乱铺摊子的“胡作为”。只有求真务实,按客观规律办事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才能真正实现本地区经济持续、快速、协调、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。

   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必须坚持“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”,在工作中创造出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实在在的政绩。

   “真政绩”与“假政绩”

    执政为民,必须有政绩;庸碌无为,注定不是好干部。然而,怎样出政绩、出什么样的政绩,确实值得我们深思。时下,有些干部在追求政绩上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:为急于在任期内快出政绩,总是热衷于大搞一些易于彰显的风光之事。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“乐此不疲”,而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“退避三舍”。

    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统一,这本是天经地义的道理。可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领导干部指导思想常常出偏差,不管财力如何,干什么都想来个大手笔,动不动就要创一个“中国第一”、“亚洲之最”,甚至要“问鼎吉尼斯世界记录”。岂不知,这恰恰是“政绩急躁症”的典型症状。虽然某些“政绩工程”在决策之初理由总是充足得“无懈可击”,什么“提升城市形象”啊,“吸引外来投资”啊,“再造一个财政”啊,等等,哪个理由都绝对冠冕堂皇。可是,因为脱离实际,导致竭泽而渔,又常常闹得财政入不敷出,不得不整天拆东墙补西墙,结果许多应该干的事情因为重债压身,只能坐失良机。甚至,为了转嫁财政的负担,干脆来个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给本来就不富裕的群众增加了许多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。那种引起民怨的“政绩”,虽树了决策者的“丰碑”,却丢了广大群众的“口碑”。

    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狭隘的,这也是衡量政绩观正误的一把尺子。令人遗憾的是,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眼睛还只是一味地盯着眼前的“辉煌”,根本不管环境指标、资源指标、人文指标等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要素。许多看似耀眼的“政绩”,其实恰恰是损害百姓长远利益的“败笔”,是阻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“后患”。GDP表面上增长了,但当地却支付了无可估量的生态成本、健康成本和人文成本。想当年,许多地方一哄而上的“乡镇企业”,产值是翻着跟斗上去了,可不少地方却留下了巨额亏空,这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。因此,为官一任,要做出“造福一方”、经得起考验的真成就,决不能搞“造‘浮’一方”、“造势一时”的虚政绩。一个地方的发展,既要有短期目标,更要有长远规划,循序渐进,协调发展。

    有个例子在当前来看十分难得:广西恭城九任县委书记和八任县长,一班接一班,二十年如一日地发展生态农业,不但绿了青山,而且富了群众。这样一种功在当代、利在子孙、受到老百姓衷心拥护的政绩,就是在不谋私利、不图虚荣、只为百姓着想、不计个人得失的政绩观指导下实现的。

    我们已置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,各级政府的政绩观也应该与时俱进。政绩不应仅仅是追求建了多少楼、修了多少路、上了多少大项目,还应该看看财政收入增加了多少,群众的富裕程度提高了多少,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了多少,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解决了多少。把这些事情办好了,政绩也就自然地写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。最近广州市统计局就领导的政绩问题对万户居民家庭搞了一次调查,结果可能令许多官员“出乎意料”:政府加强了就业保障,改善了就业环境,百姓有了稳定的收入,社会治安稳定,人们安居乐业,这被居民们认为是领导“最大的政绩”。在政府“眼下最重要的工作”的选项上,选择“加快污水、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”和“加强对乱摆乱卖、乱涂乱画、乱丢乱吐的整治”的人分别高达75.5%和70.1%,而认为“城市绿化广场、绿化景观建设”是重要任务的只有55%,关心“建设一流文化设施”的人则只有26%。这就提醒我们的当政者,那些能够促进地方经济振兴、为百姓脱贫致富打下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业绩,方可视为真正的“政绩”。
 

    这个调查结果,无疑会给政府官员校正政绩观找到一个现实的坐标,为政府施政执政指明方向,同时,也为今后考核政府官员和领导干部构建起新的参照系。不论什么岗位,不论哪级领导,有创造政绩的愿望是好事,但把好事办好的关键还是要创造群众真正需要的政绩。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,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、解难题,把百姓满意不满意、是否得到实惠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尺。其实,各级领导有许多创造政绩的良机和空间,如下岗职工再就业、完善社会保障、促进农民增收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、减轻农民负担等等,这些事做起来可能不那么具有“轰动效应”,也不会立竿见影,却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难事和急事,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倾全力而为的工作重点。

    当前,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出现了偏差,这与我们的政绩观导向出现偏差有很大的关系,所以,尽快校正我们的政绩观导向是减少虚假政绩和“面子工程”的妙策良方。

    总之,真政绩是为国利民,造福人类,经得起历史检验的。假政绩是为己为私,劳民伤财,被人民唾弃的。不让政绩变“政疾”,对领导干部而言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尤为重要。

x

微信扫一扫:分享

Scan me!

微信里点“发现”,扫一下

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